大漠荒颜

记录一个青海油田子弟生活的点点滴滴

网络十年我们一起走过(连载I)

| |
13:17 , 北纬36度
  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光阴,科技的发展造就了IT业界无数辉煌。虽说过去的十年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的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
  统一通信
  统一通信 (简称UC即Unified Communications )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和应用,其核心内容是: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也就是说,统一通信系统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从而为人们带来选择的自由和效率的提升。
  入选理由
  什么能保证你随时在线?什么能让你身处任何地方都不会错过一个重要电话?什么能让你随心所欲地SOHO?什么能让你在第一时间摆平一切工作和生活?对,就是统一通信。毋庸置疑,统一通信的理念将曾经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无限沟通变成了现实,天涯咫尺,不再是梦。
  历史轨迹
  2000年 思科系统推出CallManager Release 3.0
  2000年 朗讯商业通信部拆分,Avaya诞生
  2001年 移动通信扩展了PBX的功能
  2002年 第一套基于SIP的PBX系统问世
  2003年 西门子联合微软推出OpenScape
  2005年 Digium开源IP-PBX系统Asterisk面世
  2006年 微软办公室通信服务器2007的推出,是企业电话市场的一个里程碑
  2006年 3Com/IBM将“虚拟”引入PBX市场
  2006年7月25日 思科统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解决方案在中国正式发布
  2008年 思科云计算服务WebEx Connect出台
  2009年 Avaya收购北电企业解决方案
  安全网关
  安全网关是各种技术有趣的融合,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保护作用,其范围从协议级过滤到十分复杂的应用级过滤。
  入选理由
  目前的安全网关在应用层和网络层上面都有防火墙的身影,在第三层上面还能看到VPN作用。防毒墙这种安全网关作用在第二层。根据七层的级别限制,高等级协议能够掌管低等级协议的原则,安全网关的发展正在走向高等级协议的路线。
  历史轨迹
  具体出现时间不可考,最早时候只有路由器和防火墙,后来慢慢有了带防火墙功能的网关,就有了安全网关这一概念。
  负载均衡
  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有很多技术改变了网络,那么能够进入前十名的,负载均衡技术应该算作其中之一。目前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已经成为网络应用的重要设备,特别是对于某些网络应用来说,负载均衡可谓是不可或缺。如今,负载均衡设备市场甚至并驾与基础路由、交换设备市场。在本次51CTO.com《新世纪十年网络变迁》的专题中,负载均衡凭借其市场及影响力,成为在过去十年中改变或影响网络的十大技术之一。
  之所以负载均衡能够入选十大改变网络的技术,是因为负载均衡技术为互联网健康、顺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至少解决了服务器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服务器可靠性不能保证、服务响应时间长,延迟大的几大基本问题。可以说,负载均衡技术是提高网络应用高可用性的重要技术之一。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2003年起,负载均衡进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也从大大小小的国内企业转向负载均衡市场,国外的如F5、思科等纷纷登陆国内的形势也可以看出目前负载均衡市场的繁荣。就让记者带您了解一下负载均衡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技术改变网络的价值体现。
  负载均衡有两个技术特点:
  1、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返回给用户,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集群技术。
  2、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这主要针对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企业关键应用服务器等网络应用。
  入选理由
  之所以负载均衡能够入选十大改变网络的技术,是因为负载均衡技术为互联网健康、顺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至少解决了服务器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服务器可靠性不能保证、服务响应时间长,延迟大的几大基本问题。可以说,负载均衡技术是提高网络应用高可用性的重要技术之一。
  历史轨迹
  1996年 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几个学生创立了F5公司,一个新的网络负载均衡企业诞生了。
  2000年 F5开发了iControl技术,这是一种开放应用程序接口,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控制和优化企业网络。
  2000 ~ 2005年 网络流量不断升级,负载均衡成为热门技术领域。
  2006年 F5开始倡导 “应用交付、Advanced ADC”概念。
  2006年~2009年 更多厂商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应用交付”领域。
  虚拟化
  目前网络上比较统一的解释是: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在IT领域就叫做虚拟化技术。
  网络虚拟化技术分布在企业网络应用的各个层面与各个方面,不管是用户还是企业网络管理者都离不开网络虚拟化。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网络虚拟化技术一定会更加深入的发展,届时将有越来越多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解方案围绕网络虚拟化展开。
  入选理由:
  在过去的十年中可以看到,虚拟化技术已经帮助企业打造出了更加高效、可管理性更高、资源配置更灵活的数据中心。不管是数据中心自身的整合与扩容,还是降低能源消耗,虚拟化技术在其中都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使它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发展的关键。
  历史轨迹
  1959年6月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克里斯托弗的一篇《计算机分时应用》的论文,被认为是虚拟化技术的最早论述。
  30多年前作为对大型机进行逻辑分区以形成若干独立虚拟机的一种方式,IBM率先实施虚拟化。
  1999年VMware推出了针对x86系统的虚拟化技术,VMwareWorkstation允许用户在同一物理主机上安装和运行多个x86或x86-64兼容的操作系统实例。
  2001年VMware发布VMwareGSXServer(托管)和VMwareESXServer(不托管)。
  2003年VMware推出了VMwareVirtualCenter,包括最初的VMotion(虚拟机动态实时迁移功能,将正在运行的虚拟机从一台物理服务器移动至另一台物理服务器,而不影响最终用户)和VirtualSMP(允许一个虚拟机同时使用最多四个物理处理器)技术。
  2003年5月IBM推出可提供数据块级存储虚拟的SAN卷控制器(SANVolumeController),在业界第一次允许客户拥有一个对其存储基础架构进行管理的控制界面。
  2008年9月VMware宣布和思科合作,提供数据中心连接解决方案,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思科的Nexus1000V,Nexus1000V是一款分布式虚拟交换机,它作为VMware基础架构的一个集成选项。
  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
  促使IPv6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空间的匮乏。从1990年开始,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开始规划IPv4的下一代协议,除要解决即将遇到的IP地址短缺问题外,还要发展更多的扩充功能,为此IETF小组创建IPng,以让后续工作顺利进行。1994年,各IPng领域的代表们于多伦多举办的IETF会议中正式提议IPv6发展计划,该提议直到同年的11月17日才被认可,并于1998年8月10日成为IETF的草案标准。
  IPv6的计划是建立未来互联网扩充的基础,其目标是取代IPv4,预计在2025年以前IPv4仍会被支持,以便给新协议的修正留下足够的时间。
  虽然IPv6在1994年就已被IETF指定作为IPv4的下一代标准,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使用IPv6部署的公众网与IPv4相比还非常的少。
  IPv6能解决的内核问题与互联网目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难以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与IPv4的各种地址复用解决方案相比,IPv6能够降低复杂性和成本,然而目前却只有制造商较能够感受到这个优势,用户和运营商无法直接感受到,导致产业链缺乏推动IPv6的动力。
  当然,IPv6并非十全十美、一劳永逸,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IPv6只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过渡需要时间和成本,但从长远看,IPv6有利于互联网的持续和长久发展。 目前,国际互联网组织已经决定成立两个专门工作组,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
  入选理由
  不论IPv6是否真的会给每粒沙子都赋予一个IP地址,它的意义都是毋庸质疑的。不停发展的互联网,不断增加的各类终端,就像不断爆炸的人口,每个“人”到头来都需要一个自己的“门牌号”。究竟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IPv6,还是IPv6带给了我们继续高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希望?谁又说得清这鸡和蛋的关系呢?
  历史轨迹
  1994年各IPng领域的代表们于多伦多举办的IETF会议中正式提议IPv6发展计划
  1994年11月17日IPv6获得正式认可
  1998年8月10日IPv6成为IETF的草案标准
  2008年日益增加的终端和应用迫使人们更加重视IP地址的分配问题
  2009年3月互联网工程工作组(IETF)承认,他们在IPv6标准上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没有提供对现有互联网协议IPv4的向下兼容性
  2009年4月我国建成世界最大IPv6骨干网
  2009年6月全球IPv6网站认证启动服务免费
  万兆网络
  2002年中旬,随着802.3ae10GE标准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万兆以太网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这个统一的标准,使用户在选择时不必再担心厂商之间的产品不能兼容的问题,大大规范了厂商之间的竞争。其最终对万兆以太网技术发展的促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证明,以太网技术的持续改进满足了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太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如物理介质从粗同轴电缆到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的扩展,网络功能从共享以太网到全双工、交换以太网的进步,传输速率从10M到100M、1000M乃至10G的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用户对各类应用的需求。
  入选理由
  万兆以太网标准自2002年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猛,从局域网迅速扩展到园区网、城域网、数据中心等应用环境。经过8年的发展,万兆网络在标准和管理技术方面都已经发展成熟。目前在存储、多媒体应用等新领域,万兆以太网正在以更高的性能、标准和可管理性替代传统网络技术。
  历史轨迹:
  1973年Metcalfe博士在施乐实验室发明了以太网,并开始进行以太网拓朴的研究工作。
  1976年施乐公司构建基于以太网的局域网络,并连接了超过100台PC。
  1980年DEC、Intel和施乐联手发布10Mbps以太网标准提议。
  1983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10BASE-5“粗缆”以太网标准,这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
  1986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10BASE-2“细缆”以太网标准。
  1991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10BASE-T“无屏蔽双绞线(UTP)”以太网标准。
  1995年IEEE通过802.3u 100M以太网标准。
  2002年IEEE通过802.3ae 10G以太网标准。
  2010~2011年预计发布100G以太网标准。
  无线技术应用
  无线技术应用,泛指包括wi-fi、蓝牙、红外传输、CDMA、各种3G技术、GPRS、WAPI等等通过无线信号收发进行通讯的技术与应用。从通信的角度上可以分为窄带广域网技术、宽带广域网技术与局域网技术三大类。无线技术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技术,有了它,我们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就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浏览Internet,再也不用为网络布线而苦恼。
  入选理由
  曾记得2000年左右央视有一个广告,男主人公在卧室、客厅、厨房乃至卫生间等各种地方不停地上网。从那时起,无线局域网等各种各样的无线技术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们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可以上网了,各种商店刷卡开始用通过GPRS通讯的手持刷卡机了,办公室里可以抱着电脑到处开会了,在火车上也能上网办公了......这一切,只属于21世纪。
  历史轨迹
  1896年波波夫发送井接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封无线电报,开创了无线通信的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无线网的前景
  20世纪80年代IEEE802.3标准时代,但由于其已被干扰等问题,仅被作为有线以太网的一种补充
  1997年6月第一个WLAN标准802.11发布,但并未被看好
  1998年2月美国高通公司宣布将IS-95B标准用于CDMA基础平台上
  1999年5月20日索尼爱立信、IBM、英特尔、诺基亚及东芝等业界龙头创立蓝牙特别兴趣组,制订蓝牙技术标准IEEE802.15
  1999年9月802.11b发布,其采用了2.4GHz频段,可支持最高11Mbps的接入速度
  2002年9月IEEE高吞吐量研究组成立,专门探讨提升WLAN速度的可行性
  2003年802.11g标准发布,将无线接入从幕后转入了台前
  2003年3月中国联通(原)推出CDMAIX无线上网业务
  2003年9月IEEE成立802.11n任务组,负责创设100+MbpsWLAN标准
  2003年11月26日国家发布无线局域网将全面采用WAPI标准的强制性公告
  2005年7月11n草案1获通过,引发激烈争议,如今已被人遗忘的各种竞争性技术开始拉选票
  2006年8月Wi-Fi联盟调整了其正式标准不出不测试WLAN设备的立场,开始进行测试
  2008年9月IEEE成立了两个千兆无线任务组,一个研究6GHz频段,另一个研究60GHz频段
  2009年6月国产标准WAPI获多国认可,冲刺国际标准
  2009年9月11日IEEE标准委员会终于批准通过802.11n成为正式标准
  P2P技术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
  入选理由
  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
  历史轨迹
  1999年1月 18岁的美国东北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肖恩·范宁开始了Napster程序的服务
  1999年5月 Napster公司宣告成立,也正是从这天起,P2P开始了它曲折但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2000-2009年 P2P技术的发展就得使用月甚至日来记载了。直到现在使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作为高科技发展载体的快乐
  VPN
  VPN的英文全称是“Virtual Private Network”,翻译过来就是“虚拟专用网络”。顾名思义,虚拟专用网络可以把它理解成是虚拟出来的企业内部专线。
  入选理由
  VPN可以通过特殊的加密的通讯协议在连接在Internet上的位于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讯线路,就好比是架设了一条专线一样,但是它并不需要真正的去铺设光缆之类的物理线路。这就好比去电信局申请专线,但是不用给铺设线路的费用,也不用购买路由器等硬件设备。
  历史轨迹
  第一次提速 通过对应用层数据和包头进行压缩,可以使IPSec VPN的传输性能远远超出物理带宽的限制,比采用明文传输还要快,尤其当传输文档、报表等文件时,传输效率有非常明显的提高,用户的感觉就是“网速更快了”。
  第二次提速 通过将多线路捆绑成一条高带宽的线路,多线路复用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带宽保证。同时,多线路备份技术可确保线路的高可用性,即使某一条或多条线路故障,只要有一条线路是通畅的就能保证用户的业务不被中断。
  宽带接入
  宽带接入其实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是以目前拨号上网速率的上限 56Kbps为分界,将 56Kbps及其以下的接入称为“窄带”,之上的接入方式则归类于“宽带”。常用的几种有:1.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2.DSL数字用户环路;3.VDSL是高速数字用户环路;4.光纤接入网(OAN)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5.FTTX+LAN接入方式;6.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是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综合而成的数字电话网。
  入选理由
  恐怕宽带接入技术是网络技术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技术了。人们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总是要比奥运会的口号要更加实际,更快,再快,继续快,视频、网游、P2P、统一通信等等等应用技术如流星赶月般追着宽带接入的高速发展而更加高速的发展,仿佛生怕挤不满那本已宽阔的信道一样。自从赶走了老式的拨号上网,便再没有人对自己的下载速度说过“满意”二字。512K?太慢了;1M?过时了;2M?马马虎虎就是个贫民水平;8M?好吧,其实我想要万兆的。
  历史轨迹
  1976年 第一条速率为44.7Mbit/s的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地下管道中诞生
  1980年 第一个商用的光纤通讯系统问市
  1989年 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为视频点播(VOD)业务开发的利用双绞线传输高速数据的技术被视为DSL技术的开端
  1994年 TIE1.4工作组通过了第一个ADSL草案标准],决定采用DMT作为标准接口,关键是能支持6.144Mbit/s甚至更高的速率并能传较远的距离。
  1997年 一些ADSL的厂商和运营商开始认识到也许牺牲ADSL的一些速率可能会加快ADSL的商业化进程,通用ADSL(Universal ADSL)诞生
  1998年1月 世界上一些知名厂商、运营商和服务商组织起来,成立了通用ADSL工作小组(Universal ADSL Working Group,UAWG),致力于该版本的标准化工作
  1998年10月 ITU开始进行通用ADSL标准的讨论,并将之命名为G.Lite
  1999年6月22日 ITU(国际电信联盟)最终批准通过了G.Lite(既G.992.2)标准,从而为ADSL的商业化进程扫清了障碍
  1990-2000年 光纤通讯产业受到因特网泡沫的影响而大幅成长
  2001年 光纤通讯系统已经到达10Tb/s的惊人速率
  2003年 非典使人们注意到电子商务等技术的意义,从侧面推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大发展
  2000-2009年 FTTx逐渐成为新宽带时代的标志
类别:MY IT TEXT | Tags: , , , | 0 条评论, 779 次阅读
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昵称: 
电邮:
网址: